2017-07-26
被动房简介
"被动房" 建筑的概念是在德国上世纪80 年代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阿达姆森教授(Bo Adamson)和德国的菲斯特博士(Wolfgang Feist)首先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被动房" 建筑应该是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1991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建成了第一座"被动房"建筑(Passive House DarmstadtKranichstein),在建成至今的十几年里,一直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上最大的被动办公楼energon于2002年建于德国的乌尔姆。按照达姆施塔特被动房机构公布的要求,建筑必须在年热能需求、热负荷、空气密度和基本能源需求等方面符合特定的标准,才能称为合格的“被动房”。就具体指标而言,一般是指通过充分等可再生能源使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不超过15千瓦•小时/平米的房屋。如此低的能耗标准,主要通过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可再生能源得以实现。 "被动房" 最主要的是两个系统,一是保温系统,另一个是新风系统。
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绿色节能建筑以及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被动房概念被引进我国。上海世博会德国汉堡市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汉堡之家是中国境内首座获得认证的“被动房”。“汉堡之家”每平米一年消耗相当于50度电的能量,仅相当于普通办公楼的1/4。它在屋顶上安装的光能利用设备可以提供建筑所需电能的90%,而地源热泵装置则为整个建筑的制冷和供暖供给能量。
“被动房”的建筑成本根据用材的不同,从一千多元到七、八千元不等。目前,国内相关机构正在研发所谓中国特色的被动房产品。中国林业大学研发秸秆墙体材料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而且取材容易,成本便宜,每平方米建筑成本只有一、二千元左右。汇丰铝业的“被动房”市场定位是农村二至三层的住宅,就地取材,就地销售。
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上未来被动房建设的方向。不过,由于被动房是我国近年来才引进的概念,尚无相关行业标准,所以,目前国内建成的“被动房”或者按国外的标准验收,或者按其他节能建筑标准验收,这对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据了解,国内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被动房”标准制订工作,部分省市也在先行制订相关省级标准,预计今年年底部分省级的“被动房”标准将有望出台。